跳转到主要内容
知乐诗词

主导航

  • 诗词首页
  • 古诗
  • 古词
  • 古曲
  • 文言文
  • 作者
  • 诗词分类
  • 谜语
  • 脑筋急转弯
  • 歇后语
  • 绕口令
  • 祝福语
  • 笑话

面包屑

  • 首页
  • 古诗
  • 琴诗

琴诗

苏轼
宋

武昌主簿吴亮君采,携其友人沈君十二琴之说,与高斋先生空同子之文、太平之颂以示予。予不识沈君,而读其书,乃得其义趣,如见其人,如闻其十二琴之声。予昔从高斋先生游,尝见其宝一琴,无铭无识,不知其何代物也。请以告二子,使从先生求观之此十二琴者,待其琴而后和。元丰六年闰六月。
若言琴上有琴声,放在匣中何不鸣?
若言声在指头上,何不于君指上听?

吴亮采、沈君:无考证。
高斋:赵阅道。
无铭无识:没有铭文,没有款识。
元丰六年:公元1083年。
匣:放琴的琴匣。
“若言”两句:暗含佛家《楞严经》“虽有妙音若无妙指,终不能发”之意。

武昌主簿吴亮君采携其友人沈君十二琴之说,和高斋先生,空同子之文,太平之颂给我看。我不认识沈君,然而读了他的书,知道其旨趣,如同见到了本人,听到了琴的声音。我从前和高斋先生交往,曾见他珍藏一琴,既没有铭文也没有款识,不知是什么朝代的古物。请告诉两位先生,让他们请沈先生拿出琴来观赏,知道客人对琴有兴趣才会高兴。元丰六年闰六月。
如果琴声来自于琴,那么放在琴匣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?
如果琴声发自手指,那么为什么不在你的手指上听琴声?

《琴诗》元丰四年(1081)于黄州作。作者在《与彦正判官书》中谈到此诗是他听人弹琴后有感而作,并自认此诗为“偈”,即类似佛经的颂词。

在这首诗中,诗人用了两个设句来启迪人们:有好的琴,又有琴师高超的弹技,才能演奏出动听的曲调。不仅音乐如此,任何事业要取得成功,都是主客观统一的结果。这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,是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揭示出来的。琴是供人弹奏的乐器,它本身是静止的物体,只有当人的指头拨弄它时才会发出声响,人的指头本身是不会发音的,琴的声音只有借助人指的拨弄才能发出,离开了琴,手指本身不能发音。这说明事物是相互依存的。从物体运动的角度来说,二者之间互相摩擦才能产生声音。这是作者进一步对其父苏洵的“风水相激成纹”说的具体运用,也是托物寓理手法的成功运用。
全诗运用了散文句式,诗味虽然不太浓,但诗中的理趣却弥补了它的不足,仍然是耐人寻味的诗,多少体现了宋诗的特征。

咏物
哲理
  • 上一条:定风波·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
  • 下一条:汲江煎茶
订阅 RSS源

形式

曲
词
诗
文言文

作者

李白
王维
苏轼
刘禹锡
李商隐
曹操
杜甫
杜牧
马致远
骆宾王
崔颢
张九龄
李益
王湾
谭嗣同
更多>

朝代

先秦
两汉
魏晋
南北
隋
唐
五
宋
金
元
明
清

标签

诗经
乐府
楚辞
差别
劝学
边塞
儿童
春天
夏天
秋天
冬天
悲愤
悼亡
咏怀
爱国
思乡
咏物
爱情
田园
民歌
民谣
山水
怀古
咏史
更多>

关于本站  免责声明  联系方式

©2023-2025 知乐值 鄂ICP备2022015829号-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