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基
刘基(1311~1375)字伯温,谥曰文成,温州文成县南田人(旧属青田县),故时人称他刘青田,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,又称刘诚意。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,谥文成,后人又称他刘文成、文成公。元末明初军事家、政治家、道家及诗人,通经史、晓天文、精兵法。元统元年(1333年)进士,时年二十三岁。中举后在家闲居3年。至元二年(1336年)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。后辞官返回青田故乡。至正三年(1343),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,兼任行省考试官。至正二十年(1360),被朱元璋请至应天(今南京),任谋臣,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,因而驰名天下,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。朱元璋授命为他开国翊运守正文臣、资善大夫、上护军,并封为诚意伯。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:“吾之子房也。”在文学史上,刘基与宋濂、高启并称“明初诗文三大家”。其散文,《明史》本传称其“所为文章,气昌而奇,与宋濂并列为一代文宗”,他也曾自谓:“文章宋濂第一,我第二,王炜第三”。其散文以托喻刺世界的小品最为出色。文笔犀利,比喻生动,构思巧妙,从形象所具的特征中,很自然地启发人们的联想,对现实批判尖锐深刻。如《卖柑者言》就是如此。写景状物之文则在叙事描景之中寄寓人生理想,文字简练,比喻生动,艺术表现力很强,如《松风阁记》。
诗的成就也较高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说“其诗沉郁顿挫,自成一家,足与高启相抗”。新题乐府《北风行》、《筑城词》体现民生关怀,以古朴、雄放见长,歌行体《二鬼》雄奇宏丽,浪漫奇妙,构思上与屈原《离骚》相似。刘基的五古成就较高,代表作有《感怀三十一首》、《杂诗四十一首》,客观地反映了元末动乱的社会现实。律诗的成就不如古体,但也有意象雄浑、构思严谨、格调深沉含蓄之作,如《古戍》。
刘基著作有《郁离子》、《覆瓿集》、《写情集》、《犁眉公集》、《春秋明经》等,后人合编《诚意伯文集》20卷。今有《诚意伯文集》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;林家骊点校本《刘基集》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。
王绩
王绩(585年-644年),字无功,号东皋子,祖籍山西祁县,绛州龙门(今山西河津)人,隋大儒王通之弟,中国唐代诗人,隋唐大臣。
王绩于隋大业(605年-618年)末,举孝悌廉洁科,授秘书省正字。因其不乐在朝,乞署外职,除扬州六合县丞。后弃官归里。隋末大乱,王绩曾客游河北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,以前官待诏门下省,特判每日给酒一斗,时人号为“斗酒学士”。太宗贞观四年(630年),因其兄王凝得罪朝廷重臣,王氏兄弟皆抑而不用,遂托疾罢归。太宗贞观十一年(637年),王绩以家贫赴选,为太乐丞。不到两年,又弃官还乡,隐居东皋。后自撰墓志铭,忧愤而卒。
王绩清高自持,放诞纵酒,喜好老、庄及魏晋玄学,向慕嵇康、阮籍、陶潜。但其一直处于出世和济世的矛盾之中。喜写饮酒和田园生活,借以排遣怀才不遇的苦闷,高情胜气,独步当时。诗歌创作标举“以会意为功”的原则,是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结合,言志述怀中夹杂着玄学思辨。《野望》和《秋夜喜遇王处士》两诗最负盛名,写田园景色和他的闲适生活,清新朴素。《野望》是早期出现的成熟的五言律诗之一,为人传诵。著作有《王无功文集》五卷本存于世,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,为开创唐诗做出重要贡献。
唐琬
唐琬(1128~1156),又名婉,字蕙仙,越州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。唐琬是郑州通判唐闳的独生女,母亲李媛,祖父是北宋末年鸿胪少卿唐翊。
陆游大约在二十岁与唐琬结婚。婚后感情很好。不料唐琬的才华横溢,以及陆游耽于情爱引起了陆母的不满,后陆母认为唐琬耽误陆游前程并且进门一年未有孕,命令儿子休了唐琬。陆游曾另筑别院安置唐琬,其母察觉后,命陆游另娶王氏为妻。王氏婚后一年就生下一子,四年里共生三子,另有一妾。多年后,陆游去游览沈园,正巧遇到唐琬夫妇也在园中。唐琬征得丈夫赵士程同意,亲手向陆游敬了一杯酒。陆游饮后,在家中,又说在沈园题下一词。时人笔记未载唐琬当时有词作。
黄巢
黄巢(820年—884年),曹州冤句(今山东菏泽西南)人,唐末农民起义领袖。黄巢出身盐商家庭,善于骑射,粗通笔墨,少有诗才,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,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。王仙芝起义前一年,关东发生了大旱,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,服差役,百姓走投无路,聚集黄巢周围,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。十二月十三日,兵进长安,于含元殿即皇帝位,国号“大齐”,建元金统,大赦天下。中和四年(884年)六月十五日,黄巢败死狼虎谷。昭宗天复初年,黄巢侄子黄皓率剩余力量继续作战,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,唐末农民起义结束。
张元干
张元干(1091年—约1161年),字仲宗,号芦川居士、真隐山人,晚年自称芦川老隐。芦川永福(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)人。历任太学上舍生、陈留县丞。金兵围汴,秦桧当国时,入李纲麾下,坚决抗金,力谏死守。曾赋《贺新郎》词赠李纲,后秦桧闻此事,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。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,客死他乡,卒年约七十,归葬闽之螺山。著有《芦川词》、《芦川归来集》。
张衡
张衡(78年-139年),字平子,南阳郡西鄂县(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)人。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、数学家、发明家、地理学家、文学家。
张衡早年曾游学三辅,进入太学学习,并拒绝孝廉辟命、公府征召。期间一度为南阳郡主簿,后辞官居家。直到永初五年(111年)才应征赴都,历任郎中、太史令、侍中、河间国相等职。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,于永和四年(139年)逝世,享年六十二岁。 [24] 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。
张衡精通天文历算,创制世界上最早的浑天仪和地动仪,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;提出“宇之表无极,宙之端无穷”的观点。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。著有《灵宪》《浑仪图注》等;数学著作有《算罔论》;文学作品以《二京赋》《归田赋》等为代表,与司马相如、扬雄、班固并称“汉赋四大家”。由于他为中国天文学、机械技术、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,故被后人誉为“木圣” 或“科圣”。由于张衡的贡献突出,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“张衡环形山”,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“张衡星”。原有文集,久佚。明人张溥编有《张河间集》。今人辑有《张衡诗文集校注》。
常建
常建,唐代诗人。长安(今陕西西安市)人。开元十五年(727年)进士。天宝十二年(753年)之前,曾任盱眙(今江苏盯眙县)尉。后去职,隐居于鄂渚(今湖北东南)一带。一生仕途很不得志,却颇具诗名。殷璠编《河岳英灵集》就将常建列为首位,评价很高。他长于五言,以山水田园诗著称,意境清远,风格淡泊,造语警拔,构思精妙。同时,边塞诗也颇有成就。
司空曙
司空曙,字文明,唐代诗人。一作文初,广平(治今河北省永年县东南)人。曾举进士,入剑南节度使韦皋幕中任职,历任洛阳主簿、水部郎中、虞部郎中等职。为“大历十才子”之一。其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,或表现幽寂的境界,或直抒哀愁,较长于五言律诗。有《司空文明诗集》,《全唐诗》录其诗二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