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到主要内容
知乐诗词

主导航

  • 诗词首页
  • 古诗
  • 古词
  • 古曲
  • 文言文
  • 作者
  • 诗词分类
  • 谜语
  • 脑筋急转弯
  • 歇后语
  • 绕口令
  • 祝福语
  • 笑话

面包屑

  • 首页
  • 古诗
  • 公无渡河

公无渡河

李白
唐

黄河西来决昆仑,咆哮万里触龙门。
波滔天,尧咨嗟。
大禹理百川,儿啼不窥家。
杀湍堙洪水,九州始蚕麻。
其害乃去,茫然风沙。
被发之叟狂而痴,清晨临流欲奚为。
旁人不惜妻止之,公无渡河苦渡之。
虎可搏,河难凭,公果溺死流海湄。
有长鲸白齿若雪山,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。
箜篌所悲竟不还。

公无渡河:乐府古题,又名“箜篌引”。郭茂倩《乐府诗集》卷二十六列入《相和歌辞》。
昆仑:山名,在新疆西藏之间,古代相传黄河发源于昆仑山。
龙门:即龙门山,在今陕西河津、陕西韩城之间,黄河流经其间。
“波滔天”二句:《尚书·尧典》:“帝曰:咨!四岳。汤汤洪水方割,荡荡怀山襄陵,浩浩滔天。”
“大禹”二句:《史记·夏本纪》载:大禹治水,“乃劳身焦思,居外十三年,过家门而不入”。理,即治。唐人避唐高宗讳,改“治”为“理”。窥家,大禹在外治水八年,三过家门而不入。
杀:减少。湍:急流之水。堙(yīn):堵塞。
九州:泛指天下。蚕麻:养蚕种麻,此泛指农业生产。
茫然风沙:此句的意思是水虽不至于有滔天之祸,仍有风沙之害。
临流:指渡河。临,《全唐诗》校:“一作径。”奚为:何为。
“虎可搏”三句: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不敢暴虎,不敢冯河。”毛传:“徒涉曰冯河。”冯,同“凭”。流海湄,漂流到海边。
挂罥(juàn):尸骨挂于雪齿之间。
箜篌:古时的一种弦乐器。似琴而小,用拨弹之。有竖、卧两种。

黄河之水从西而来,它决开昆仑,咆哮万里,冲击着龙门。
尧帝曾经为这滔天的洪水,发出过慨叹。
大禹也为治理这泛滥百川的沮天洪水,不顾幼儿的啼哭,毅然别家出走。
在治水的日子里,他三过家门而不入,一心勤劳为公。
这才治住了洪水,使天下人民恢复了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。
虽然消除了水害,但是留下了风沙的祸患。
古时有一个狂夫,他披头散发大清早便冲出门去,要徒步渡河。
别人只是在一旁看热闹,只有他的妻子前去阻止他,在后面喊着要他不要渡河,可是他偏要向河里跳。
猛虎虽可缚,大河却不可渡,这位狂夫果然被水所溺,其尸首随波逐流,漂至大海。
狂夫被那白齿如山的长鲸所吞食,他的尸骨挂于长鲸的雪齿之间。
其妻弹着箜篌唱着悲歌,可惜她的丈失再也回不来了。

此诗创作时间有不同说法。有人认为它作于安禄山反叛之前,有人认为当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(757)李白长流夜郎与宗氏夫人分别之时。

李白的这首《公无渡河》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——“黄河西来决昆仑,咆哮万里触龙门”。这是“四渎之长”现身荒古的第一次逞威,它似乎立誓要在世界打上它狂暴不羁的个性烙印,故来势格外凶猛。诗中以突兀惊呼之语,写它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——横亘天地的昆仑山;随即挟着雷鸣般的“咆哮”,直撞“万里”之外的“龙门”(今山西河津西北)。诗人只寥寥两笔,就在“昆仑”“龙门”的震荡声中,展现了“西来”黄河的无限声威。它因此带来了滔天的洪波,吞噬了无数生民。“波滔天,尧咨嗟”,茫茫荒古,顿时充斥了帝尧放勋的浩然叹息:因为诗中用的是三言短句,这叹息之音,听来便愈加激切。于是,一位肩扛巨斧、裤管高挽的英雄“大禹”出现了。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,本可以激发诗人的许多奇思,但此节重在描述黄河,故诗中仅以“大禹理百川”四句带过,以表现桀骜狂暴的洪水在这位英雄脚下的驯服。不过,诗人也没有忘记,在“杀湍堙洪水”的近景上,添几声大禹之子“儿啼”的画外音。“儿啼不归家”,寥寥五个字就使一位为公忘私、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的治水英雄风貌,由此跃然纸上。黄河的荒古之害从此驱除,但它的浪波在汹涌归道之际,却在两岸留下了“茫然风沙”。
以上一节从荒古的河害,写到滔天洪水的平治。不仅展现了黄河那西“决昆仑”、东“触龙门”的雄奇之境,更让读者从它“波滔天”的历史危害中,领略了它所独具的狂暴肆虐之性。为下文作足了铺垫。而今,那白发之叟,竟想“凭河”(涉水渡河)而渡,他竟然不怕被它吞没。诗之后一节,正以极大的困惑,向悲剧主人公发出了呼喊:“被发之叟狂而痴,清晨临流欲奚为?”这呼喊仿佛是“狂夫”之妻的陡然惊呼。因为诗人紧接狂夫“临流”之后,就急速推出了那位“旁人不惜妻止之”的深情妻子。于是,全诗的情景发生了惊人的突变:在轰然震荡的浪涛声中,诗人自身隐去了,眼前只留下了一位悲恸而歌的蓬发妇人:“虎可搏,河难凭。公果溺死流海湄(水边)。有长鲸白齿若雪山,公乎!公乎!挂罥于其间!”诗中以夸张的笔墨,痛歌狂叟的溺死浪波,终于作了巨若“雪山”的鲸齿冤魂。这景象是恐怖的。何况又从“援箜篌而歌”的狂夫之妻的恸哭声中写来,更觉有一种天旋地转、恻怛号泣之悲。那“公乎!公乎!”的呼叫,声声震颤在读者耳边,实在令人不忍卒听。结尾诗人陡变双行体为单行,似乎被悲愤笼罩,无以复言,便掷笔而叹:“箜篌所悲竟不还!”全诗就这样结束了。黄河的裂岸涛浪却还在汹涌,“狂夫”之妻的恻怛号泣还压过浪波,在长天下回荡。
从诗中对黄河的描述看,它那狂暴肆虐、滔天害民之形,似乎颇有象征意味;至于“白齿若雪山”的“长鲸”,似乎更是另有所指。有可能它是对猖獗“河北”的安史之乱的隐喻(如《北上行》一诗,即以“奔鲸夹黄河”喻安禄山之乱军),至于“临流”“凭河”的“披发之叟”的喻指对象,则不好确定。或者这只是一首抒写《公无渡河》“本事”的悲歌,并无其它寄寓之情。但可以肯定:古歌中“白首狂夫”的渡河故事,经过李白的再创造,带有了更强烈的悲剧色彩。那位“狂而痴”的披发之叟,似乎正苦苦地追求着什么。他那妻止渡河“苦渡之”的执着精神,以及终于尸流“海湄”、“挂罥”鲸齿的毁灭遭遇,给人一种近乎“崇高”的悲壮感。与其将他视为“狂痴”,不如说诗一位在追求中生死不回头的高士。同时未尝没有诗人执着追求理想的影子在其中。

乐府
  • 上一条:乌栖曲
  • 下一条:清平乐·禁庭春昼
订阅 RSS源

形式

曲
词
诗
文言文

作者

李白
王维
苏轼
刘禹锡
李商隐
曹操
杜甫
杜牧
马致远
骆宾王
崔颢
张九龄
李益
王湾
谭嗣同
更多>

朝代

先秦
两汉
魏晋
南北
隋
唐
五
宋
金
元
明
清

标签

诗经
乐府
楚辞
差别
劝学
边塞
儿童
春天
夏天
秋天
冬天
悲愤
悼亡
咏怀
爱国
思乡
咏物
爱情
田园
民歌
民谣
山水
怀古
咏史
更多>

关于本站  免责声明  联系方式

©2023-2025 知乐值 鄂ICP备2022015829号-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