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丕
曹丕(187年—226年),即魏文帝,三国时期政治家、文学家,字子桓,沛国谯(今安徽省亳州市)人,曹操次子。文武双全,善骑射,好击剑,博览古今经传,通晓诸子百家学说。曹操卒,嗣位为丞相、魏王。不久代汉称帝,国号魏,在位七年。
在位期间,平定边患,击退鲜卑,和匈奴、氐、羌等外夷修好,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。除军政以外,曹丕自幼好文学,于诗、赋、文学皆有成就,尤擅长于五言诗,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,并称三曹,今存《魏文帝集》二卷。
曾国藩
曾国藩(1811年11月26日~1872年3月12日),原名子城,字伯涵,号涤生,湖南湘乡人。中国晚清政治家、战略家、理学家、文学家,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。
崔颢
崔颢(704年?—754年),唐代诗人。汴州(今河南开封市)人。开元十一年(723年)登进士第。唐玄宗开元(713年—741年)后期,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(杜佑父)门下任职。唐玄宗天宝(742年—756年)初年,入朝为太仆寺丞,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。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,流于浮艳轻薄;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,忽变常体,风骨凛然,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,雄浑奔放,名著当时。《全唐诗》存其诗四十二首。
苏洵
苏洵(1009年-1066年),字明允,号老泉,亦被称老苏。眉州眉山(今四川省眉山)人。与苏轼、苏辙合称“三苏”。中国北宋文学家,散文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
苏洵年稍长入学,学习句读、属对、声律,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,后开始游历名山大川。27岁又开始读书。在考取进士和茂才时,都未中。不久,苏洵之父去世,其归家守丧。服除后,仍居住在乡里,闭门读书,文章一新,著有《几策》《权书》《衡论》数十篇,系统提出涉及政治、经济,军事等各个领域的革新主张。仁宗嘉祐元年(1056年),苏洵送其二子入京应试,朝廷诏试策论,辞不赴命。嘉祐五年(1060年),苏洵被任试秘书省校书郎,除霸州文安县主簿,与姚辟同修礼书,完成《太常因革礼》100卷。治平三年(1066年),苏洵卒。
苏洵的文学创作成就主要是散文,文章大部分是议论文,往往直接针对北宋社会的现实而作。其散文以气势胜,具有荀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辩之风,观点明确,析理深透,语言犀利,结构谨严,妙喻连篇,呈现出雄奇高古的风格。苏洵的散文在当时就颇具影响,对改变不良文风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。其《权书》《衡论》诸作,纵谈古今,议论圆转,纵横恣肆,有“苏文熟,吃羊肉;苏文生,吃菜羹”之说。苏洵诗作不多,但诸体皆备,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。
李峤
李峤,唐代诗人。字巨山,赵州(今河北赵县)人。二十岁进士及第,为监察御史。武则天时官主宰相,后因罪贬庐州别驾卒。擅长诗文,与苏味道齐名,时人称为“苏李”;又与苏味道、崔融、杜审言合称“文章四友”;后被尊为“文章宿老”。其诗多为咏风颂物之作,风格典雅华丽。有集五十卷,已散佚;明人辑有《李峤集》;今存《杂咏诗》十二卷,《单提诗》一百二十首;《全唐诗》中有其作五卷。
张先
张先(990-1078)北宋词人。字子野,乌程(今浙江湖州)人。天圣八年进士。历任宿州掾、吴江知县、嘉禾(今浙江嘉兴)判官。皇祐二年,晏殊知永兴军(今陕西西安),辟为通判。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,又知虢州。以尝知安陆,故人称张安陆。治平元年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,元丰元年卒,年八十九。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,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,语言工巧。
钱起
钱起(722—780?),字仲文,吴兴(今浙江省吴兴县)人。天宝十年(751)中进士,历任校书郎、考功郎中、翰林学士等职.是“大历十才子”之一(“大历十才子”.其说不一,据《新唐书·卢纶传》,为钱起、卢纶、吉中孚、夏侯审、李端、苗发、司空曙、韩拥、耿伟、崔峒十人。
姚合
姚合(777-843),唐代著名诗人。陕州(今河南省陕州区)人,宰相姚崇曾侄孙。元和十一年(816)登进士第,授武功主簿。历任监察御史,金、杭二州刺史、刑部郎中、给事中等职,终秘书监。世称姚武功,其诗派称“武功体”。生平见洛阳出土《姚合墓志》。
姚合在当时诗名很盛,交游甚广,与刘禹锡、李绅、张籍、王建、杨巨源、马戴、李群玉等都有往来唱酬。与贾岛友善,诗亦相近,然较贾岛略为平浅。世称“姚贾”。
他擅长五律,以幽折清峭见长,善于摹写自然景物及萧条官况,时有佳句。但风格题材较单调,刻画景物亦较琐细。明代胡震亨评论他的诗说:“洗濯既净,挺拔欲高。得趣于浪仙之僻,而运以爽亮;取材于籍、建之浅,而媚以蒨芬。殆兼同时数子,巧撮其长者。但体似尖小,味亦微醨。故品局中驷耳”(《唐音癸签》)。其诗对后世有一定影响,曾为南宋“永嘉四灵”(见“四灵体”)及江湖诗派诗人所师法。谥号为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