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武
孙武(约前545年-约前470年),字长卿,齐国乐安(今属山东,具体归属参见“人物争议”部分)人,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。
孙武为陈国贵族之后。周景王十三年(前532年),齐国内乱,孙武避乱出奔吴国,入吴后长期避隐深居,潜心研究兵学。吴王阖闾即位后,孙武经伍子胥多次举荐,以所著兵法十三篇献阖闾,被任为将军。周敬王十四年(前506年),孙武与伍子胥共谋利用唐、蔡两国与楚的矛盾,将其争取为吴的盟国。随即与伍子胥等佐阖闾统领大军攻楚,于柏举之战大败楚军,乘势攻占楚都郢。孙武五十多岁时,便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,转而隐居乡间,修订其兵法著作,最后得以寿终。
孙武被尊称为孙子,又称“兵圣”“兵家至圣”,有“百世兵家之师”“东方兵学的鼻祖”之誉。所著《孙子兵法》,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。该书阐述了战争制胜的规律、战略原则、临阵战术及军队的后勤保障等,内容丰富,文字精炼,书中强调战争中的主观能动性及应对客观之道,充满辩证法,其基本原则被后人广泛应用于社会、经济各方面,甚至被翻译成英、法、德、日等多国文字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蒲松龄
蒲松龄(1640年6月5日-1715年2月25日),字留仙,一字剑臣,别号柳泉居士,世称聊斋先生,自称异史氏。济南府淄川(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)人。清代文学家,短篇小说家。
出生于一个已渐趋败落的小书香家庭,早年热衷功名,19岁接连考取县、道、府3个第一个,名震一时,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,71岁才援例始成贡生。除中年一度在异地作幕客外,终生在家乡为塾师,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。能诗文、善作俚曲。以近年来之功采集民间野闻,进行丰富的想像和艺术加工,写成短篇小文说集《聊斋志异》。1715年2月25日,蒲松龄在家中逝世。
除《聊斋志异》外,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、戏剧、俚曲以及有关农业、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,总近200万言。蒲松龄生前,《聊斋志异》已引起周边人们的兴趣。《聊斋志异》刊行后,遂风行天下。在其后一个时期里,仿效之作丛出,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。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、电影、电视剧,影响是深远的。《聊斋志异》还很早便走向了世界,蒲松龄为中国、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宋之问
宋之问(约656年~712年),字延清,一名少连。虢州弘农(今河南灵宝)人,一说汾州(今山西汾阳)人,唐朝诗人。唐上元二年(675年)舅甥双双进士及第。历任洛州参军、尚方监丞、左奉宸内供奉。为张易之首捧溺器,而“天下丑其行”。武则天时坐附张易之,降官为泷州参军,不久启用为鸿胪丞,官至考工员外郎,修文馆学士,史称“宋考功”。又谄事太平公主。以知贡举时贪贿,贬越州长史。睿宗即位,被流放到钦州(今广东省钦县),随即赐死。
王冕
王冕(1287—1359,另有1310—1359,1335—1407等说),字元章,号煮石山农,亦号“食中翁”、“梅花屋主”等,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,元朝著名画家、诗人、篆刻家。他出身贫寒,幼年替人放牛,靠自学成才。性格孤傲,鄙视权贵,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、谴责豪门权贵、轻视功名利禄、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。有《竹斋集》三卷,续集二卷。一生爱好梅花,种梅、咏梅,又攻画梅。所画梅花花密枝繁,生意盎然,劲健有力,对后世影响较大能治印,创用花乳石刻印章,篆法绝妙。《明史》有传。
张养浩
张养浩(1270-1329),元散曲家。字希孟,号云庄,济南人。曾任监察御史,以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,免官。后复官至礼部尚书,参议中书省事。辞职归隐,屡召不赴。1329年(天历二年)关中大旱,出任陕西行台中丞,办理赈灾,以积劳病卒。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,对官场黑暗时流露不满。又能诗,有《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》、《云庄类稿》。他的作品题材广泛,风格清逸而豪放。
李世民
李世民(599一649),即唐太宗。李渊次子,陇西成纪人,政治家、军事家、书法家、诗人。其人虚怀若谷、克己为国。非常善于任贤纳谏。打破了帝王旨出不改的成法,其内阁机构已具有现代议会的雏形。在位期间,推行均田制、租庸调法和府兵制,发展科举制度,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,史称“贞观之治”。其开明的文化政策和自己提倡并从事诗歌创作,对唐诗的繁荣有积极影响。《全唐诗》存诗一卷。
张炎
张炎(1248—1319),宋末词人。字叔夏,号玉田,又号乐笑翁,先世成纪(今甘肃天水)人,寓居临安(今浙江杭州)。张俊后裔,张枢之之。宋亡以后,家道中落,贫难自给,曾北游燕赵谋官,失意南归,落拓而终。晚年与周密、王沂孙为词友。其词用字工巧,追求典雅。早年多写贵族公子的优游生活,后期多追怀往昔。又曾从事词学研究,对词的音律、技巧、风格均有论述。著有《词源》《山中白云词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