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岱
张岱(1597年10月5日-1689年?),一名维城,字宗子,又字石公,号陶庵、陶庵老人、蝶庵、古剑老人、古剑陶庵、古剑陶庵老人、古剑蝶庵老人,晚年号六休居士,浙江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,祖籍四川绵竹(故自称“蜀人”),明清之际史学家、文学家。
张岱出身仕宦家庭,早年患有痰疾而长住外祖父陶允嘉家养病,因聪颖善对而被舅父陶崇道称为“今之江淹”,提出过“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,画不能佳;以有诗意之诗为诗,诗必不妙”等观点;于天启年间和崇祯初年悠游自在,创作了许多诗文;于崇祯八年(1635年)参加乡试,因不第而未入仕;明亡后,避兵灾于剡中,于兵灾结束后隐居四明山中,坚守贫困,潜心著述,著有《陶庵梦忆》和《石匮书》等;康熙四年(1665年)撰写《自为墓志铭》,向死而生;后约于康熙二十八年(1689年)与世长辞,享年约九十三岁,逝后被安葬于山阴项里。史学上,张岱与谈迁、万斯同、查继佐并称“浙东四大史家”;文学创作上,张岱以小品文见长,以“小品圣手”名世。
吴文英
吴文英,宋代词人。字君特,号梦窗,晚号觉翁,四明(今浙江宁波)人。原出翁姓,后出嗣吴氏。一生未第,游幕终身。绍定(宋理宗年号,1228—1233)中入苏州仓幕。曾任吴濳浙东安抚使幕僚,复为荣王府门客。出入贾似道、史宅之(史弥远之子)之门。知音律,能自度曲。词名极重,以绵丽为尚,思深语丽,多从李贺诗中来。有《梦窗甲乙丙丁稿》传世。
皎然
皎然,中唐诗僧,俗姓谢,字清昼,湖州长城卞山(今浙江长兴)人,自称是谢灵运十世孙。关于皎然的生卒年,根据其《诗式》、唐释《杼山皎然传》和于頔《吴兴昼上人集序》等提供的资料推断,大约生于天宝年间,而主要活动在大历、贞元时期。皎然幼负异才,早岁于杭州灵隐寺受戒,后居吴兴杼山妙喜寺,除诵习佛典外,监攻子史经书,尤善吟咏,时号“江东名僧”。当时江南诗人多向他学习,所以影响颇大。所作诗文,由湖州刺史于頔编为《杼山集》。诗论著作,除《诗式》五卷外,尚有《诗议》一卷,《评论》三卷。
皎然是个诗僧,既通晓佛理,又精熟儒、道各家之说。因此,能够以诗人的丰富艺术直觉与哲人的深邃理性思考,妙解诗理,对诗歌创作和鉴赏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探讨。
张祜
张祜(约785年—849年?),字承吉,唐代清河(今邢台市清河县)人,诗人。家世显赫,被人称作张公子,有“海内名士”之誉。早年曾寓居姑苏。长庆中,令狐楚表荐之,不报。辟诸侯府,为元稹排挤,遂至淮南寓居,爱丹阳曲阿地,隐居以终。人们认为这是诗谶。
张祜的一生,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。“故国三千里,深宫二十年”张祜以是得名,《全唐诗》收录其349首诗歌。
元好问
元好问(1190—1257),金末元初文学家。字裕之,号遗山,世称遗山先生。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。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,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,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。其诗、文、词、曲,各体皆工。诗作成就最高,“丧乱诗”尤为有名;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,可与两宋名家媲美;其散曲虽传世不多,但当时影响很大,有倡导之功。有《元遗山先生全集》、《中州集》。
王羲之
王羲之(321年-379年或303年-361年),字逸少,世称王右军。琅邪(今山东临沂)人,后移居会稽山阴(今浙江绍兴),淮南太守王旷之子。东晋书法家、文学家。
出身琅琊王氏,7岁学书,12岁读前人笔论。少学卫铄,后渡江北游名山,见到李斯、曹喜等诸名家书迹,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三体书及张昶的《华岳碑》,开始意识到不足。于是其遍学众碑,书艺大进,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,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。王羲之23岁出仕,始任秘书郎,继为长史、宁远将军、江州刺史,并曾为右军将军,会稽内史。永和十一年(355年),其称病辞去会稽郡职务。后放情于山水之间,弋钓娱乐。 晋穆帝升平五年(361年),年仅58岁的王羲之病逝。其小儿子王献之于后代中书法成就最大,与其父王羲之齐名,号称“二王”。
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即书法艺术,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,都受到人们的尊崇,有“书圣”之誉。王羲之不仅能精通书法各体,集当时书法之大成,更在于其能自成一家,开创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王派书法。王羲之所写的书法,楷书以《黄庭经》《乐毅论》等最有名,行书以《快雪时晴帖》《丧乱帖》最出色,草书则以《十七帖》最传神,代表作《兰亭集序》更是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,不仅是有名的书法作品,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。